2020年2月份,全球股市剧烈震荡,投资者神经紧绷,很多人都惊恐的谈论着一个词汇——金融危机。本周四晚上,美股暴跌近7%,美国局部疫情二次爆发的担忧下,恐慌一度再次来袭。
然而金融危机真的那么可怕吗?真的能给投资者带来惨痛的亏损吗?未必!
1997年,东南亚金融危机,香港恒生指数最大回撤56.56%,但2000年,该指数便收复了全部跌幅。
2008年,次贷金融危机,美国标普500指数最大回撤47.81%,但2011年,该指数也收复了全部跌幅。
2020年,疫情下,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最大回撤超过30%,但仅用了2个多月时间就全部收回失地。
(数据来源:wind,区间2020.1.1--2020.6.11)
如果投资者未使用杠杆,不会在下跌过程中强制减仓,那再可怕的危机带来的也只是波动,而非亏损。
真正带来亏损的也许不是金融危机,而是投资者的情绪危机。即投资者在市场的巨震中,在浮亏的煎熬中情绪崩溃,做出错误决策造成最终亏损。
所以,与其对金融危机忧心忡忡,投资者不如深入了解下情绪危机,并学会战胜情绪危机的方法。
什么是情绪危机?
一、一个小游戏,看清投资中的情绪危机
设想有这样一个游戏,一开始给你2000元钱,游戏会持续20回合。每个回合开始时,你先要回答是否愿意下注,如果回答是,就支付100元费用。接下来通过掷硬币决定输赢,正面朝上你就赢250元,如果背面朝上你就输100元。
你的胜率是50%,而赢的钱远多于输的钱,所以这个游戏对你有利,理性的人会一直玩下去。但实验结果显示,参与者在一轮输钱后,只有40%的人会选择继续下注。到了游戏最后5轮,坚持下来的人已屈指可数。
这个游戏是对股市投资的极好模拟,指数以震荡的形式跌跌涨涨向上爬升,投资者可以取得长期收益,但却有很多人选择在下跌中退出游戏。
以上实验揭示了投资者特有的行为模式:当人们遭受重大损失后,情绪崩溃使他们忽略了未来的获利机会,而且损失持续的时间越长,投资者做出的决策就越糟糕。这就是情绪危机。
二、市场大跌中,任何人都可能面临情绪危机
以2020年3月份开始的市场调整为例,沪深300指数不到一个月间最大回撤近15%。上证综指再次跌破2700点。在这轮下跌中,投资者的情绪会有怎样的变化呢?
刚开始投资者可能会保持理性,坚持既定的策略。但随着下跌的持续和跌幅的加大,感性的因素开始占据主导,投资者可能会想:
1、好像真的出大问题了,先离开市场避避风险,情况好转再回来。
2、太可怕了,不想再亏下去了,趁现在亏损还能接受,认栽离场,以后再也不来了。
这是两种典型的由恐慌情绪主导的思维模式。看到风险后,投资者会下意识的逃跑,发生亏损后,投资者会下意识的止亏离场。随着亏损程度的加剧和亏损时间的延长,投资者恐慌情绪加剧,最终理性的防线崩溃,情绪危机爆发。投资者做出糟糕的决策,在市场低点选择退出。
那么如何战胜情绪危机,如何在市场波动和阶段性亏损面前保持理性呢?
如何战胜情绪危机?
一、做好万全的投资计划
进行投资前,一定要做好应对不利环境的准备,想好出现亏损或是大幅亏损时应该怎么办。如果只想到了赚钱的情况,兴冲冲的进行投资,那情势不妙时恐怕只有“跑路”一条对策了。
投资者可以从资产配置的角度出发,根据各种市场环境制定不同的调仓方案。比如股市高估时降低股票型基金的配置,加大CTA和市场中性基金的配置;股市时则反其道而行。随着股市涨幅的扩大或跌幅的加深一步步调整权重。面对各种情况都有应对方案,情绪危机自然不会出现。
二、保持中立的心态,不孤注一掷
不要让自己在压力巨大的状态下投资,不要让自己的资产配置走极端。在市场最低点把股票基金的配置权重加到最大,这自然是最理想的情况,但做这种尝试却是非常危险的。
比如2018年上证综指从3500点一路回调,投资者理性思考,不断加大股票基金的配置权重。如果在2700点即孤注一掷,全仓持有股票型基金,那在指数继续下跌的过程中,投资者只能任凭恐慌情绪放大,最终或在2500点时爆发情绪危机,做出糟糕的投资决策。
时刻保持合适的资产配置,给自己留有余地,先处不败而后求胜。
理解了情绪危机后,你还会担心金融危机、经济危机、公共卫生危机等等各种危机吗?做好计划、做好准备,你真正需要担心的问题只有一个:不要让市场涨跌左右你的情绪!
本文系好买商学院原创,如需转载,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于“好买商学院”。未经授权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,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。
免责条款:本文内容为基于公开资料研究完成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应审慎决策、独立承担风险。
欲知更多的精彩内容,请关注好买商学院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